ETF長成大怪獸 彭淮南憂心成系統風險
今年「被動式投資」成顯學,ETF(指數股票型基金)資產規模快速成長,截至7月底全球ETF總資產規模已達4.05兆美元,較2013年底增加19.4倍。央行總裁彭淮南昨日特別示警,表示個股之間的報酬率相關係數快速攀升,使得其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明顯降低,各界應該重視ETF等被動式投資所可能衍生的「系統風險」。央行表示,系統風險與「系統性風險」定義不盡相同,系統性風險指的是「整體市場風險(overall market risk)」,即無法藉由再投資組合分散(Diverdification)消除的風險;系統風險只的則是某些特殊事件(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導致整個金融產業連結(interlinkages)失靈或崩解,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彭淮南分析,股權類的ETF買賣周轉率高,以美股來說,近期股權類ETF交易金額,佔美股總成交值比重已達3成,遠高於股權類ETF資產規模佔美股市值比重(7.4%),導致「齊買齊賣」的現象更為頻繁。而因指數型基金、股權類ETF產品大量出現,涵蓋的個股股數顯著增加,央行指出,導致美股的系統性風險逐漸攀升,一旦發生意外事件,股市更容易出現暴漲暴跌情形,等於是美股的市場結構脆弱性已上升。彭淮南舉例,2015年8月24日ETF因交易程式問題被大量暫停交易,造成美股當日總市值損失一度高達1.2兆美元,交易的掛牌股票及ETF發生暫停交易總次數達1278次,其中ETF就達1008次。彭淮南說明,當更多人採用被動式投資時,恐導致資產評價被推向偏高的水準,加上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當市場遭逢重大利空時,易引發市場跌幅擴大的滾雪球效應。呼籲外界重視可能衍生的系統風險。(王立德/台北報導)
2017-09-21 22:46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即時報導
受惠於交易便利與成本低廉,全球ETF資產規模迅速成長,其被動式投資模式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央行示警,由於ETF投資模式已被大量運用於各類型資產,如債券、大宗商品、匯率等,若監理不慎,恐增加金融市場之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須關注ETF未來發展。
央行指出,以美國股市為例,由於股權類ETF資產規模擴大加上具有高週轉率特性,導致其對美股影響力與日俱增。股權類ETF等相關被動式投資所採行的「一籃子交易」模式,導致股票彼此間的交易價量行為越來越相似(相關係數上升),以致原本持有多檔股票應有的風險分散效果降低,代表股市的系統性風險隨之攀升。
ETF等被動式投資之交易便利性高,且具有交易成本低廉的優勢,市場參與者愈來愈偏好透過買賣此類產品作為總經策略投資的曝險及避險工具,ETF成交金額比重與股市波動度呈現高度相關性。央行示警,當更多人採用被動式投資時,恐導致資產評價被推向偏高的水準;加上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倘若市場遭受重大利空時,愈易引發市場跌幅擴大的滾雪球效應。
央行指出,多位金融界重要人士與學者呼籲,重視ETF等被動式投資所可能衍生的系統風險。國外數個監理機構業已檢討ETF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並著手研擬相關規範,顯見ETF後續發展及對市場之潛在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