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虛擲上億,台灣Pay恐打掉重練
2019/10/12 13:34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打著「跟台灣人最Pay」口號的國家支付品牌台灣Pay,因推廣策略連環錯,交易筆數、交易金額難以拉抬,還被Line Pay、街口支付等民間支付業者狠甩在後,無以為繼之下,明年恐將打掉重練,不再強打「台灣Pay」品牌,先前花的上億元行銷費用形同虛擲。
被民間業者狠甩在後
財金公司2014年成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遲至2016年推出「t wallet」錢包,這是台灣Pay的前身,相較於國際三大Pay晚了許多,更被國際Pay打趴,在「台灣人要有台灣的Pay」的氛圍下,2017年改名為「台灣Pay」。
雖然改名,但爆發路線之爭,以財政部為主的經營高層不諳行動支付,認為台灣金融卡流通張數近1億張,大有可為,卻忽略台灣人早習慣用信用卡,只能綁金融卡的結果,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綁金融卡策略踢鐵板,台灣Pay到隔年才開放綁信用卡,沒想到市場已經被Line Pay、街口等搶走,加上介面不友善,又經常故障,對習慣行動支付的年輕客群毫無吸引力,甚至還被譏說「老人才用台灣Pay」。
銀行業者指鬧劇一場
與銀行互動上,財金改站到第一線打品牌,造成對接的銀行困擾。舉例來說,華銀有華銀支付,雖是內嵌台灣Pay的QR Code,但總不可能叫華銀幫忙財金打「台灣Pay」廣告,雙品牌不只讓人霧灑灑,也提高推廣難度。
「就像金融卡轉帳,不會去訴求是透過財金互連啊!」銀行說得直接,財金過往都是扮演基礎建設角色,這回硬要上檯面打品牌,怎麼勸都不聽,越級打怪的結果,花了上億行銷費用毫無效益,使用率卻慘不忍睹。
台灣Pay踢到鐵板,在App Store、Play商店都看不到台灣Pay,改以「台灣行動支付」取代。接下來將退回幕後純做QR Code共通標準,台灣Pay品牌也會被各銀行自家支付品牌取代。
銀行業者表示,財金狂砸大錢打品牌,自始至終就是鬧劇,「你看過『香港Pay、新加坡Pay』嗎?」為Pay而Pay的結果,猶如義和團式行銷,到最後能「使喚」的,就是公股行庫及小型銀行,也把自己的路堵死。(新聞來源:中國時報─黃琮淵/台北報導)
政府砸下大把銀子,「台灣Pay」勉強與Line Pay、街口支付齊名,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台灣Pay根本沒有電子支付執照,自始至終就不是個Pay,充其量是個行動ATM,國家支付品牌就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一場騙局。
行動支付浪潮席捲全台,彷彿掛上了個Pay字就能Pay了,這是「台灣Pay」的成立初衷。原因很簡單,在民族主義操弄下,企圖凌駕市場機制,好像台灣非得有個自己的Pay,然後沒有任何策略,只顧演好演滿。
於是乎,台灣Pay從一開始就虛應故事,下頭的人知道上頭的人不懂,把台灣行動支付改了個名,叫「台灣Pay」,就讓人以為有與Line Pay、街口支付一拚的能耐,但從使用率看,就知道這是個「自嗨」的做法。
上頭的人好呼攏,「台灣Pay」也開始催眠自己,每天Pay叫來叫去,彷彿得到了阿Q式的勝利。於是乎,台灣Pay沒有花時間去準備、去申請該有的執照,只顧著粉飾太平給上頭看,哪有實力與對手競爭。
台灣該不該有國家支付品牌,見仁見智,但台灣Pay有八大公股行庫當後盾,不應該做得零零落落。更扯的是還相互打架,銀行自有支付品牌與台灣Pay造成使用者混淆,品牌效應自然難以打開,演變成難看的宮鬥劇。
其實台灣Pay不是不知道、也不該不知道,台灣Pay自始至終就是用行動ATM的本質,去假扮電子支付業者,所以很多業務根本不能做,如今隨著業者間的競爭轉趨激烈,紙包不住火,面臨「國王的新衣」被拆穿的不堪。
平心而論,財金公司硬要站在第一線打品牌,是不自量力,但見獵心喜、阿諛奉承的心態,恐怕才是最難堪的一面,也拖累政府推動電子支付的速度。
「掛羊頭賣狗肉」不是不行,但總有被拆穿的那天,如今財金公司轉向幕後做QR Code共通標準,擺明是在抽腿,畢竟明眼人都很清楚,台灣Pay自始至終就是資格不符,硬吹「國家支付品牌」這牛皮,如今快吹破了。
(中國時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