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連環計三招狠削台灣錢
證期權三合一立體策略完全拆解
日期:2011-10-12 作者:鐘振寧 出處:財訊 383 期
17 次推薦
507 次瀏覽 分享
外資已占台股的三成,而且大多是權值股,但股市波動大,他們如何避險?當然是在期貨市場,尤其是可以運用策略交易的選擇權市場,他們更能夠呼風喚雨,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約十年前,台灣股市為與國際接軌,漸次開放了期貨市場以及選擇權市場,有了健全的避險管道,外資在台灣股市的交易量便日益擴增。
環顧目前台股,外資持有權值股的比重超過一半以上,然而,外資投資台股最終目的是以賺取差價為主,當國際局勢不穩,外資需要降低持股,或母公司有資金需求時,直接由台股現貨市場執行大筆賣出動作,將立刻出現滑價(流動性陷阱)虧損。因此,外資使用衍生性工具(期貨與選擇權)的巧妙布局,不僅可避免現貨平倉的跌價虧損,甚至還可以大賺一票。
最近一年來,有一批停泊在香港的外資避險基金高手,運用證期權三合一之策略布局,在證券市場大賣現貨,擴大跌勢,使得選擇權部位大賺數十倍之暴利。筆者以操作證期權二十年之經驗,在本文中提醒台灣投資人,尤其是習慣作多台股之投資人,了解外資如何運作證期權三合一,在台灣金融市場呼風喚雨。
第一計:瞞天過海
首先,外資在現貨部位,透過借券工具鎖定權值股布建空頭部位,同時,利用新加坡摩台指放空避險(因在新加坡交易的摩台指,不若台指需要公布三大法人多空未平倉的交易資料,會引來市場注意)。當這兩部分外資空單都建立之後,卻很明顯在台指部分作多(期交所會每日公布外資進出況狀),製造外資看多的假象。更高階的騙術,即是利用外資台指選擇權未平倉造成作多假象,完成瞞天過海的基礎招式:
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會把外資選擇權部位多空方向歸類為兩類──買Call、賣Put視為看多部位,買Put、賣Call視為看空部位,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謬誤。但從來沒想過,外資可以透過選擇權進行繁雜的策略組合交易。所以,這些外資選擇權高手,會利用普羅大眾似是而非的觀念,進行「不同種類之垂直價差交易」,讓一般市場投資人,甚至本土法人誤以為是作多,實際是放空的聲東擊西策略。
所謂的選擇權垂直價差策略,是買進高履約價的Call(或Put),賣出低履約價的Call(或Put),都是屬於作空型策略。但是,期交所每日公布的外資多空未平倉表中,是總餘額的觀察,只要呈現出Call未平倉量暴增,就誤判外資對於後市看法偏多。仔細分析,這是外資透過選擇權垂直價差策略,正在建構空頭部位的聲東擊西之計。
舉例來說,外資若現在看空台股,可以同時買進一口高履約價為七二○○的Call,賣出一口低履約價七一○○的Call,目的是鎖住這段指數區間的價格,並在結算日前幾天,透過手中本有的現貨進行調節(證交所每日會公布外資買賣超台股金額),讓台股大跌三、四百點,帳面上看似外資現股、或多單部位虧損,事實上,是在期貨或選擇權的空方部位大賺。
原本期交所公布外資履約價之買賣狀況,是出於保護投資人的善意,現在,反而成為外資耍國內投資人的工具,正所謂「一知半解不如無知」就是這個道理。本頁圖示分別以Call與Put建構出兩條看空型垂直價差的損益圖,讀者會發現兩條線幾乎重疊一致,便可證明。
第二計:欲擒故縱
外資在逢盤整格局時,透過策略交易組合大舉建立選擇權空單後,更高明的第二計便開始上場。由於,前例的垂直價差交易在建構期初,實際上損益接近公平,並無利可圖;但若利用盤整期上下刷盤期間,有賺頭先跑的方式,在盤中分批拆解策略組合交易,逐漸實現獲利。(本文節錄自383期《財訊雙週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