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什麼?有哪些症狀?罹患子宮內膜癌存活率多少?

更新時間: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你知道嗎?民進黨籍台北市松山信義區議員許家蓓,因子宮內膜癌過世,享年48歲。究竟子宮內膜癌是什麼?有哪些症狀?誰是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子宮內膜癌要怎麼治療?存活率多少?一定要切除子宮嗎?快跟著Yahoo奇摩顧健康一起了解。

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趨勢。
 
子宮內膜癌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趨勢。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分為哪幾類?

子宮內膜是子宮腔的內層組織,也是女性懷孕時受精卵胚胎著床之處。當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變厚,發生癌細胞病變而產生腫瘤,即為子宮內膜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說明,子宮內膜癌依據組織型態,可分為最常見的「類內膜型腺癌」,以及相加後占比不超過兩成的「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與「腺肉癌」。後三者雖少見,但相當惡性,且容易轉移。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是否能篩檢?

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前兆,逾九成患者有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有紅色分泌物等徵兆;另外,也會出現貧血或感到倦怠。

美國婦產醫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網站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晚期可能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及骨盆疼痛、進食時很快感到飽漲、如廁習慣改變、解尿疼痛、性交疼痛等情形。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子宮內膜癌目前在國際間尚無有效的篩檢工具,婦女應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醫師提醒,「停經後一滴血都不該流」,若出現上述徵兆,可能是子宮內膜不正常增厚,建議至婦產科就診。

子宮內膜癌的成因為何?在台灣常見嗎?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成因,可能是排卵周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導致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為癌細胞。過去,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5歲至55歲的婦女;但近年來,因飲食西化、不生育者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女性,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以台灣來說,衛福部國健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子宮體癌是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五位。而子宮內膜癌,又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個案中,逾九成都是子宮內膜癌。根據賴瓊慧醫師的說法自2011年起,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婦女務必提高警覺。

子宮內膜癌高風險群有哪些?

子宮內膜癌的患病危險因子如下:

  • 肥胖。

  • 第二型糖尿病患。

  • 高血壓患者。

  • 初經太早(約12歲以前)或停經太晚(約52歲以後)的女性。

  • 未曾生育或不孕的婦女。

  • 因更年期問題,只服用女性荷爾蒙治療者。

  • 長期沒有排卵(缺乏黃體素)者: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

  • 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如乳癌、卵巢癌等)者。

  • 因乳癌而服用太莫西芬(Tamoxifen)者。

  • 有遺傳疾病,如帶有林奇症後群(Lynch Syndrome),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人容易罹患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

子宮內膜癌存活率為何?

子宮內膜癌的進程主要分成四期,屬於預後不錯的癌症,尤其第一期若積極配合治療,五年存活率約有九成,第二期存活率亦可達到七至八成。

期別

部位

五年存活率

第一期

腫瘤局限在子宮體

80%~90%

第二期

腫瘤已侵襲子宮頸基質,尚未擴展到子宮外

70%~80%

第三期

腫瘤擴展到子宮外,延伸至骨盆腔周邊組織

50%~60%

第四期

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侵犯膀胱、直腸或遠端轉移

20%~25%

子宮內膜癌如何診斷?

  • 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增厚,異常增厚可能代表發生病變。

  • 子宮分段搔刮術:將患者麻醉後,以細小刮匙先刮取子宮頸組織,再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並進行檢驗,可看出是否有侵犯子宮頸的現象。這是目前正確診斷率最高的檢查方式。

  • 子宮鏡:經由陰道將內視鏡放入子宮中,除了能採集子宮內膜組織,醫師還能藉內視鏡親眼確認病變位置及範圍,以改善子宮內膜搔刮術因無法目視、恐將遺漏病變組織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賴瓊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分期手術(staging laparotomy)」;其餘輔助性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細節如下:

  • 分期手術:依據癌症期別與病患狀態,決定是否切除子宮、卵巢及相關病灶。高雄榮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副主任劉文雄表示,完整的分期手術,包括廣泛性全子宮切除(extended ATH)﹔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BSO)﹔腹膜沖洗液細胞學檢查(washing cytology)與後腹腔淋巴結摘除﹔包括骨盆腔(pelvic)與主動脈旁(paraaortic)淋巴結摘除。

  • 化學治療:為全身性療效,利用口服或是注射藥物,制止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的療法,可有效延長病人生命。

  •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 賀爾蒙治療:若細胞有荷爾蒙接受體,可能可使用荷爾蒙療法(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

  •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避免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嗎?

有生育需求的婦女,綜合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祈安郭綜合醫院婦科主任李耀泰醫師的說法,若為子宮內膜癌初期,癌細胞分化良好,腫瘤僅局限在子宮內膜層,且有生育需求的婦女,或可採用子宮鏡手術刮除癌細胞的方式,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嘗試讓病灶消除並密切追蹤,經過數個月的評估,可能有機會保留子宮,但術後須持續一至兩年以上的黃體素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治療方式並未經過大規模人體試驗,失敗率較高且可能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癌該如何預防?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建議,可透過下列方式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一周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建議心跳達每分鐘110下最佳。

  • 適量飲用咖啡

  • 避免高糖分、高碳水化合物、高鹽分飲食

  • 攝取蔬菜、全穀、豆類等健康食物

  • 維持適當體重(建議30歲以上女性BMI值介於20%~27%、30歲以上女性BMI值介於17%~24%)

此外,台灣婦癌醫學會也提醒,停經婦女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切勿自行買藥服用,以免本末倒置。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游婉琪

--

 

許家蓓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伴侶」吳沛憶今公開2人牽手合照。(翻攝自吳沛憶Threads)
 
許家蓓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伴侶」吳沛憶今公開2人牽手合照。(翻攝自吳沛憶Threads)

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罹患子宮內膜癌,在同黨立委、「伴侶」吳沛憶陪伴下努力對抗癌症,不過上週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於昨(18)日凌晨病逝,享年48歲。綠委邱議瑩今(19)日於社群平台po文,透露吳這段期間照顧許的故事,讓許多網友都感到鼻酸。

許家蓓癌逝後,吳沛憶今在「Threads」公開2人牽手照片,背景為當時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拍攝時所搭出的「中華商場」,現在看來更是讓人感傷,她還感性寫下,「這一生能遇見互相扶持的伴侶,我很幸運。謝謝妳」,照片曝光引起許多網友關注。

邱議瑩今上午也在「Threads」po文談及此事,寫下吳沛憶這段時間照顧許家蓓的過程,「今年的4月你(吳沛憶)來找我,一坐下來就流著眼淚告訴我家蓓生病了,是癌症!」當時她找到馬階醫院的王醫師幫忙,看著吳連夜送檢查報告給醫師,陪著許進手術室、展開化療人生。

邱議瑩還提到,吳沛憶不會做菜,為此跑來跟著她學打精力湯、燉雞湯,為了要給許家蓓補充營養,當時立法院在衝突時吳仍舊掛心獨自在家休養的許,「你(吳沛憶)與我分享著她(許家蓓)的心情,我分享著我的養生方法,我們都期待她會好起來……」。

邱議瑩提到在中秋節前夕,吳沛憶告知許家蓓的狀況不好、已戴上呼吸器,「你無法言語,但是我知道你內心的不捨與難過…」人生很難,我們都知道,但是當至親的人離開時那個痛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裡,你們的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深深感動了我…妹妹,你可以傷心難過,但是記得她會天上繼續守護著你,她會希望你能持續笑著,努力著,為了她也為了你自己!」

這段故事曝光後,有許多人紛紛鼻酸湧入留言,「真的很難過,這種承受是很折騰的,還是要讓沛憶好好保重身體!🙏她不痛了。她會一直守護她的🥺」「看完文字,止住的眼淚又不爭氣的往下掉了。讓我們陪她淋這場雨吧!」「看了真難過💔希望還在的人要努力好好的」。

更多鏡週刊報導

 

周刊爆新科議員女女激吻? 吳沛憶出面澄清:跟許家蓓是好朋友

 

議員傳女女戀、與吳沛憶擁吻?許家蓓:是朋友、角度問題

吳沛憶曬照悼念許家蓓,間接證實周刊王2018年拍到的街頭激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