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幻滅 中產階級逐漸消失

編譯盧永山/特稿

很多美國人相信,只要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的生活。但這個「美國夢」的真相是:過去20年美國一般民眾的平均所得不增反減,而富有階級卻變得更有錢。這種貧富差距在這波金融海嘯之後越發明顯,導致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消失,貧窮階級擴大。

根據美國國稅局的資料,1988年美國一般民眾經通膨調整後的平均年所得為3萬3400美元,20年後幾乎原地踏步,2008年的平均年所得略減為3萬3000美元。在此同時,1%最富有的美國人(年所得超過38萬美元)過去20年的平均年所得成長33%。

工會式微 無力議價

羅格斯大學教授羅傑斯表示,美國藍領和中產階級所得原地踏步的主因是,工會力量式微和其他勞工保障減少,集體議價的力量消失,使得藍領和中產階級無法爭取更好的待遇,所得無法跟上通膨速度。

根據調查,過去30年美國勞工加入工會的人數銳減,1983年加入工會的勞工佔總勞動人口約20%,去年降至不到12%。

國際競爭 不利調薪

國際競爭是另一原因。全球化使得美國很多製造業工作遷移到勞力更廉價的國家,使得美國勞工的薪資難以調高,半數勞工的週薪不到505美元。

羅傑斯表示:「隨著美國與中國的關係越緊密,不禁令人懷疑,美國的薪資水準是否已由中國設定。」羅傑斯表示,50年前美國還有很多只需高中文憑就能做的藍領工作,現在的工作需要更多軟技能(soft skills),而這需要大學文憑才能勝任。

當美國藍領和中產階級的所得原地踏步之際,美國富有階級卻利用上述因素擴大財富,拉開與前者的所得差距。例如,全球化雖然對勞工不利,美國企業卻利用全球化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獲利,而新市場也能創造更多的需求。

華爾街薪酬顧問強森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擁有金融服務、科技、娛樂或媒體等特殊技能者,有更大的就業空間,也能獲得更高的報酬。」

股市上漲 富人得利

股市也是拉大美國貧富差距的另一個原因。根據統計,1970年以來,史坦普500指數上漲逾12倍,雖然協助美國經濟成長,但股市上漲的好處多半落入富有階級口袋。

過去幾十年,美國政府的政策也助長這樣的趨勢。1980年代雷根總統放寬對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的管制,柯林頓總統時代則取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合業經營的限制,2000年布希總統上任後又放寬對複合證券的監督,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竄出,為整個金融部門創造出驚人的財富。

布希任內提出的減稅政策,歐巴馬總統延長實施,美國富有階級是最大受益者。擔任聯準會主席19年的葛林斯潘,將利率降至歷史新低,導致美國房市出現爆炸性成長,但結局悲慘,美國房市泡沫化引發金融海嘯,使美國經濟嚴重衰退。

金融海嘯的餘波盪漾,今年1月美國的失業率仍達9%,房地產市場依舊低迷不振,受傷最重的藍領和中產階級仍在療傷止痛。

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網站上個月發表一篇名為「美國人沒有工作、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文章,列舉美國中產階級快速消失,貧窮階級擴大的27個現象,包括僅47%的勞工做的是全職工作;超過600萬人失業的時間長達1年半以上;1.086億人沒有就業、就業不足或不考慮就業;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比2000年少了10%;1970年代美國有25%的工作是製造業性質,如今已降至9%。

但在此同時,隨著企業獲利回升和股市反彈,美國富有階級的財富持續增加。分析師認為,若美國政府不好好處理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美國可能陷入階級戰爭。

新興國家中產階級 吃出通膨

編譯羅倩宜/特稿

物價上漲、通膨從開發中國家蔓延到先進經濟體,有人說這波通膨是因為美國的量化寬鬆、有人歸咎極端氣候造成的糧食減產。現在全球通膨又有了新的罪魁禍首,就是新興國家中產階級。

世界銀行將中產階級定義為每日收入10-20美元,也就是介於巴西和義大利的平均每日所得之間,世銀預估,全球中產階級人口將從2000年的4.3億人成長到2030年的12億人。

財經網站富比世(Forbes.com)的統計數字稍有不同,富比世估計全球約有20億中產階級,每年消費6.9兆美元,未來10年消費金額將高達20兆美元,約目前美國內需消費的2倍。顯見各方對中產階級的解讀不盡相同。

成長主力在亞洲國家

不過各方都同意,中產階級的成長不限於金磚四國,成長主力在亞洲,而且以中國、印度、印尼最為可觀。

若從家戶所得來看,5000至1萬5000美元的家戶也被定義為中產階級家庭,富比世指出,在2010年,這樣的中產階級家戶數在中國占整體家庭的31.7%、在印度為14.6%、在印尼則為35.7%。到了2020年,中國將達46.2%、印度及印尼各為41%及58%。中亞的哈薩克、羅馬尼亞,中產階級家庭數目成長最驚人,從2000年到2010年增幅超過50%。

根據瑞士德勤集團(Deloitte Touche Tohmatsu)1月份公布的消費報告指出,中產階級大幅成長,是衝擊食品供給和價格的主要原因,「未來10年,每年全球至少增加7000萬名新的中產階級,到2020年中產階級新增人數就會達到8億人。」龐大中產階級的民生消費需求,正是帶動食品價格上揚的主因。

中國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達4.9%,食品通膨逾10%;印度去年最後一週的食品躉售價格指數高達18.32%,稍早發生的洋蔥危機,更引起印度當局嚴陣以對。

德勤指出,中產階級收入增加初期,飲食習慣隨之改變,從穀類為主的飲食,轉變到高價值食物如水果、蔬菜、肉、魚、乳製品等,例如在中國,許多新興的白領階級在城市消費,吃的多是西方又油又甜的速食和加工食品。於是肥胖率大增,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又轉變為健康、有機、養生飲食。這種對多樣化食物的需求,勢必造成資源的緊繃。

德勤舉例說明,在2011-2012年間,中國所採購的黃豆占全球黃豆貿易的60%,4年前還不到一半,可見成長幅度驚人。驚人的消費能量,將對穀物和肉品產量造成極大壓力,因而使得食品價格居高不下。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銀行近來相繼發出警告,全球糧價飆漲,已至危險水位,甚至造成4400萬的全球赤貧淨新增人口。而通膨上揚侵蝕購買力,加上全球經濟復甦不均,也造成貧富之間差距更大,因而有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中的說法。

新興國家中產階級的龐大需求創造了通膨,而通膨又吃掉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德勤的報告歸納,新興中產階級對食品及民生消費品的需求可觀,是必須嚴肅面對的現實,「需要各國更有效管理土地、水資源、垃圾及農作方式。」

物價上漲拖累 英社會福利縮減

編譯劉千郁/特稿

國際組織相繼提出警告,高物價將造成拉丁美洲與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糧食暴動,一般認為在糧價上漲時期,受害最深的是超過半數收入都拿來買食物的中低收入民眾,不過情況卻可能更糟,西方的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也因物價飆漲不斷下降。

英國上週公布最新1月通膨率加速成長為4%,高於前一個月的3.7%,一項研究顯示高於目標值的英國物價正使一般民眾成為被「擠壓的中產階級」(squeezed middle)。研究機構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湯柏斯(Samuel Tombs)說︰「我們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遭受的物價上漲之苦超過其他的收入家庭。」

不同收入的家庭所購買的商品與服務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通膨結果,研究人員表示,典型中產階級家庭通膨率最高,因為中學與大學教育費用與度假費用急速上升,以去年12月為例,中產階級通膨率為4.5%,高於官方數據3.7%,以退休金為主要收入的老年人也受到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漲影響,這些項目佔他們的支出很大一部分,退休人士的通膨率也有3.6%。

中產階級 衝擊最大

龐大的財政赤字使歐洲國家的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夢想走向盡頭,經濟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讓瑞典、丹麥等傳統上的福利國家放慢了腳步的同時,中產階級的權益首當其衝,當英國首相卡麥隆號召英國全國人民共體財政時艱時,事實上是中產階級受到的社會福利縮減影響比富人與窮人更大。

英國工黨領袖米勒班(Ed Miliband)指出中產階級的困境,他說,在一連串的增稅與削減支出措施中,大家都知道都是窮人與中等收入家庭所受影響最大,可能實施政策包括取消年收入4萬4000英鎊家庭的育兒補助、縮減扶養兒童的減稅措施,另外大學學費也跟著上漲,在2012年將從目前的每年3300英鎊增加為最高9000英鎊,學費調漲不但造成學生大規模的示威抗議,也造成學生在學費調漲前趕著入學的情況,英國把貨物加值稅由17.5%調升到20%的措施,也讓消費者在最後一刻展開瘋狂大搶購。

前任工黨顧問凱利(Gavin Kelly)稱這波財政改革造成197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生活品質擠壓,他說:「典型勞動家庭實際上比幾年前還要貧窮,上百萬的家庭過著不斷延長、個人的經濟衰退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