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韓眼中 台灣故事的名字叫「失敗」
|
|
||
當一切思維都不再有創新、突破,政策搖擺不明或只能原地踏步、按表操課,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卻正淪為他國口中的「負面教材」。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主任左珩,六年前在訪問韓國仁川經濟開發區時發現,其簡介資料竟然將台灣列為「失敗案例」,因為他們認為,台灣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只看現在,看不到未來」,早已失去「新思維」的創新動力。 無獨有偶,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最近公開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會重演「台灣故事」(Taiwan story),喪失全球的競爭優勢。顯然,在尚達曼的認知裡,「台灣故事」代表的也是失敗。 成敗的差異在於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新加坡為招募全球最優秀人才,主權基金不惜重金,以年薪台幣一億元的天價網羅併購好手;相對的,在台灣具有主權基金功能的國發基金,其成員年薪多數不超過百萬元。 先不論績效與機制有別,僅僅就吸引人才一項,台灣就給比了下去;而人才是創新、創意的源頭,「沒有人才,那來創意?」前經建會副主委單驥一針見血。 曾被稱頌的台灣奇蹟,如今淪為經濟發展的負面教材;相對的,一直同場競技的其他亞洲小龍,卻成為屢獲國際肯定的焦點。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時年僅卅歲,曾為了不知如何帶領人民從一個漁村經濟走向世界經濟,在床上哭了一個晚上。 如今,新加坡經驗備受國際推崇,僅是一個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效能,不僅獲得亞洲最佳機場美名,還在中國大陸廣為複製,並在全球十六國興建廿八座港口碼頭,間接帶動四成轉口貿易回流,形成金融資本、轉運集中化的新經濟中心。 還有韓國,雖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幾近亡國,但也因此激發改革的動能,終能成為目前全球唯一同時簽下美、歐、東協三大市場FTA的國家,令世人刮目相看。 「台灣經濟曾是四小龍之首,民主政治更是四小龍之最,這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經濟部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官員說,但曾幾何時,在國際經貿場合裡,「台灣拿到的麥克風音量變小了,韓國、新加坡被調高了」,這種落差說明了經濟光環的重要性。 台灣故事,你的名字叫「失敗」嗎?當然不是!「但別小看這些小小的標籤,久而久之,它會影響人民的價值觀與國際的吸引力,」經建會官員說,立即用具體的行動,拿掉這個標籤吧。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今日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iPad App Plus以及每日下午3時、6時、8時的聯合影音網直播報導
【2012/06/18 聯合報】 |
四小龍賽跑…失落的十年 台灣落單
|
|
||||
台灣的經濟奇蹟,曾經是許多開發中國家效法的對象;在二○○○年以前,台灣也一直是與香港、新加坡、韓國並肩而行的亞洲四小龍;如今,香港、新加坡已是東亞金融、物流雙霸天,互爭全球競爭力第一強,韓國更晉升為世界第七個人均所得二萬美元、總人口五千萬的「二○─五○俱樂部」成員,台灣呢? 經濟發展十年,不進則退,我消彼長,同行的「三小龍」快速前進,在國際的經貿舞台上,台灣卻是愈走愈孤單。台灣落單了! WTO停擺 FTA代之 「二○○二年是台灣經貿發展的希望之年,」經濟部官員回憶,那一年,台灣花了好大力氣,以降低關稅、取消汽車配額、開放服務業市場等作為,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原以為可以就此搭上全球自由化的列車,不須再面對被各國市場摒於門外的風險。沒想到的是,WTO的全球自由化談判受阻,竟然全面停擺,取而代之的國與國、區域對區域的自由化,台灣的希望落空,邊緣化風險反而愈來愈高。 最大風險是競爭對手大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一個又一個由FTA串起的經貿小圈圈,讓台灣市場打得很辛苦,經貿空間愈來愈小。依據經濟部統計,韓國短短九年內簽署了八個FTA,目前共有四十五個締約國;新加坡簽了廿四個,香港雖只有兩個,但因本身幾近全面自由化,簽署意義較小;反觀台灣,雖與中美洲四邦交國簽FTA,但僅占台灣貿易比不到百分之一,影響極微。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說,在全球積極搶進區域經貿整合的熱潮下,台灣無積極作為,應是近年海外版圖弱化的因素。
FTA進度 拖垮競爭力 中經院台灣WTO中心助理研究員葉長城也說,台灣加入WTO十年,整體貿易總額雖倍增,但出口排名逐年下滑,主要就是因為台灣與主要貿易國家,特別是歐、美、日、韓及東協在簽署FTA的進度相對緩慢,「使台灣在全球新一波區域經濟整合的貿易競爭趨勢下屈居弱勢」。 除了經商網絡不夠通廣,台灣的經商環境也因缺乏外部刺激而愈來愈不具吸引力,長此以往,更形成惡性循環。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商環境報告」評估,台灣近五年的全球經商環境排名在二○○八年退步到第六十一名,二○一二年回升至第廿五,但不如韓國的第八名及年年蟬聯全球第一的新加坡。 美僑歐僑 比我們更急 福特六和汽車來台四十年了,新任總裁范炘說,美僑、歐僑商會近年不斷提醒台灣競爭弱勢問題;面對國外不斷簽訂FTA,台灣坐視不管,「關門當老大,是永遠都當不了老大」。 兩岸關係,則是台灣經濟發展永遠的關鍵變數。 台灣這十年被拋在後頭,既是因為韓港星很打拚,也與兩岸經貿關係擺盪不定、未能有效掌握大陸這十年高速成長有關。行政院官員說,二○○○年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停滯八年;二○○八年再次政黨輪替,馬政府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實現和平紅利,但仍不時出現開放節奏過快、被大陸吃掉的經濟安全隱憂。「就這麼走走又停停,台灣如何大步向前?」這位官員深深嘆了一口氣。 韓國政府 做商人後盾 長期往返全球各地的中菲行總經理周建文提供了另一個觀點。他認為,韓國近年來快速起飛,韓國政府對產業政策的全力相挺,是長年單打獨鬥的台商最羨慕、也是政府產業政策最欠缺的一環。 周建文指出,韓國經過一九九七年黃金救國後,經濟發展出現大改革,政府集中火力扶植三星集團,以「母雞帶小雞」的產業策略,搶進3C、高科技,不僅韓國三星成功了,相關產業也向上跨進。 台灣政府 還在吵吵吵 「看到其他小龍愈來愈多的經濟成績,台灣卻天天為證所稅爭吵不已,真的很焦急,」周建文說,政府一定要理清國家發展的優先方向,才有可能迎頭趕上。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今日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iPad App Plus以及每日下午3時、6時、8時的聯合影音網直播報導
【2012/06/18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四小龍賽跑…失落的十年 台灣落單 | 台灣快轉系列一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166341.shtml#ixzz1y6sCdudg
Power By udn.com
關鍵兩年 韓走快車道我還在「鬥牛」
|
|
||
扭轉台灣經濟困境的努力,正在與時間賽跑。那麼,台灣還有多少時間? 「從政治上來說,大家都知道,未來兩年台灣沒有選舉,」全國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說,這是馬總統拚經濟的良機。 他說出了很多企業的心聲,認為連年選舉帶來的政治干擾,是讓政府空轉的原因。 不只民間企業這麼想,在政府規劃的重要經濟政策中,也都是以兩年內完成為目標。例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後續四大協商,就要分階段在明年底前完成;還有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是一年規劃、兩年啟動。這兩項的實現,都會促成開放市場及鬆綁法規。 政府與民間有志一同,並非有什麼默契,而是共同認知到台灣外部環境的兩大變數,將在未來兩年內掀起巨變:一是中國大陸與韓國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協商,還設下兩年時間表;另一是中國大陸的第十二個五年計畫,將在未來兩年進入執行高峰期,「這是台商的最後上車機會,」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說,「再不抓住這兩年,就來不及了」。 韓國是台灣主要出口競爭對手,不僅與美國、歐盟的FTA已生效,現在還找上台灣的最大市場──中國大陸。陳明璋說,「再這樣下去,台灣還有活路嗎?」 在高雄前鎮開設塑料加工廠的台商林成偉說,他的產品主要銷往歐洲,關稅約百分之五,但韓歐盟FTA上路後,韓國產品賣到歐洲的關稅將逐步降至零,「這百分之五的差距,等於要拱手把市場讓給韓商」。 好消息是,台商因為有了ECFA這個新武器,銷往中國大陸市場多了關稅優勢。 因此,去年申請ECFA早期收穫清單認證的廠商,有超過五成六是第一次將觸角延伸到大陸的企業,林成偉就是其一。可是,兩岸ECFA後續協商緩慢,中韓FTA又開始談判,台商當然要擔心。 淡江大學大陸所所長張五岳分析,台灣貨品貿易產品約八千七百餘項,但能享受零關稅的ECFA早收清單只有五百卅九項,「ECFA效益不顯,中韓又談FTA,台商腹背受敵的壓力愈來愈大」。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說,「韓國簽FTA正走在快車道上,台灣卻連個美牛進口問題都還搞不定」,他質疑政府能不能拿出像韓國官員推動FTA的魄力。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今日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iPad App Plus以及每日下午3時、6時、8時的聯合影音網直播報導
【2012/06/18 聯合報】 |
韓國跑得快 台灣奇蹟誰記得?
|
|
||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巴羅(Robert Joseph Barro)二○○四年出版的「Economic Growth經濟成長」統計,一九六○至二○○○年的四十年間,在全球八十七個主要國家中,台灣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六點四的經濟成長率,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國家;其次是新加坡的百分之六點二、韓國五點九、香港五點四,這是台灣稱霸「亞洲四小龍」的輝煌紀錄。 這樣的紀錄締造「台灣錢,淹腳目」的盛世,台股在一九八九年衝上一二六八二點時,香港恆生指數只有二千多點。六年國建期間,政府更喊出要在二○○○年將台灣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 per capita)由一萬美元提升至二萬美元,台灣經濟和人民的自信心快速向上。
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大陸、陸客赴港、大量大陸國企在港掛牌,恆生指數一度飆漲至三萬點以上;反觀台灣,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政府既無力扭轉產業外移的浪潮又無法消弭藍綠對立,經濟成長原地踏步,台灣經濟「失落十年」的苦難就此開始。 二○○○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自那時起十一年間,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降至百分之三點三,僅約前四十年的一半;國民黨執政時喊出的二○○○年人均二萬美元的支票,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兌現,足足遲了十一年,正是「失落十年」。 人均GDP通常被視為反映一國國民富裕程度和經濟水平的指標,愈高代表國民經濟福祉、生活水準愈高。但台灣人均GDP從一萬美元到二萬美元,花了十九年,而新加坡只用五年就做到,如今新加坡更已突破五萬美元。 至於最常被比較的韓國,二○○二年時人均GDP還低於台灣,但二○○五年就超越台灣,二○○七年跨越二萬美元門檻,其間曾因金融海嘯而下降,去年時則已逾二萬二千餘美元。更重要的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韓國將在四年後攀上三萬美元,日本智庫則預測韓國將在二○三○年贏過日本,而亞洲開發銀行更認為韓國將在二○五○年成為世界第二。這些預測的正確性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韓國經濟近年的表現聚集了全球的目光,就像當年台灣的經濟奇蹟廣受稱頌一樣。如今,誰還記得、在乎台灣奇蹟? 更多相關報導,請見今日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iPad App Plus以及每日下午3時、6時、8時的聯合影音網直播報導
【2012/06/18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韓國跑得快 台灣奇蹟誰記得? | 台灣快轉系列一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166344.shtml#ixzz1y6sLlxE0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