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聯電與台積電被封為晶圓雙雄,但聯電三年多前決定棄先進製程專注成熟製程,內部曾掀起激烈論戰,後來形成共識全力往成熟製程拚戰,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目前看來這項決策正確,包括毛利率、全球市占率、投資報酬率(ROI)及股東權益投資報酬率(ROE)等四項指標,均符合每年度設定目標,甚至超標。
聯電二○一七年除了採用共同總經理制,更宣示不再投資十二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被業界視為大膽的決定,當時引起軒然大波,但隨著轉型有成,王石強調,聯電專注在成熟製程的策略不會調整,他並對聯電啟動這項五年計畫成果甚為滿意。
王石表示,聯電三年多前決定棄先進製程專注成熟製程,關鍵原因是從十奈米以下製程投資金額昂貴,在聯電與台積電營收已拉開頗大差距下,如果雙方的研發金額都維持相同比率,假設都拿百分之八作研發預算,台積電有三十幾億美元,聯電只有四億美元,若聯電也把資金投注在先進製程,他坦言,挑戰度太高了,也不是所謂的「聰明投資」。
反觀聯電把相近百分之八的資金,用來投注在十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發揮的效益其實和台積電是相近的。
他舉台積電目前全球市占率雖高達百分之五十六,但扣除鰭式場效電晶(FinFET),全球市占率為百分之卅二,反觀聯電雖也完成十四奈米FinFET開發,產出卻幾乎是零,但全球市占率也達百分之十八,因而與台積電在成熟製程的比較,聯電絕對是晶片廠分散代工風險的首選。
王石強調,此次聯電產能供不應求,不單單只是疫情的推動,還包括在研發組合上的調整以及技術上的領先。他指出,聯電專注成熟製程的方向不會改變,四十奈米和十二奈米製程也是一定會做,同時二十八奈米目前雖然以百分之十三的市占,穩坐全球第一,但仍持續朝擴大市占率的目標邁進。
2021-02-08 01:17經濟日報 記者李孟珊╱台北報導
聯電(2303)共同總經理王石是「五年級生」,堪稱目前全球指標晶圓代工廠中「最年輕的總座」,在聯電全面邁入年輕化團隊的當下,王石正率領聯電這家成立40年的公司,迎向全新的風貌。
第一次面對媒體連訪,王石毫不怯場,不僅暢所欲言,還多次提醒媒體:「我一說話就會滔滔不絕,要我停下來的時候,麻煩提醒我。」他不僅大方分享產業趨勢,談到技術演進,更是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了。
根據聯電官網介紹,王石現為共同總經理,負責企業營運,包含策略與規劃、業務與行銷及客戶工程。他在2008年加入聯電擔任市場行銷副總,隨後擔任美國子公司總經理、資深副總等要職,2017年擔任共同總經理。
加入聯電前,王石曾任職於泰鼎微系統長達18年,擔任各種領導職務,2003年主導公司策略轉型,將產品從電腦繪圖顯示晶片成功轉型為數位多媒體處理器。
王石豐富的半導體和行銷經歷,塑造具前瞻性的策略眼光。他在2008年加入美國聯電後發現,聯電企圖心旺盛,但策略需要調整,尤其與台積電的差距大幅擴大,主要在2000年時,聯電選擇和IBM合作研發銅製程,台積電選擇自行研發,但最終聯電失利,導致後來無法追趕台積電。
從現在來看,除了王石的精準判斷外,再加上雙總經理制度,讓聯電能在火花激盪下,開闢了新的格局,在成熟製程上做出影響力。
回首這三年半的雙總經理制度,王石直言「很棒,因為一個人工作太辛苦了」,王石認為自己和另一位共同總經理簡山傑,雙方在個性上非常互補,也很尊重彼此的專業。
--
聯電
(2303)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疫情導致筆電等宅經濟需求大好,並使得4G轉換至5G的腳步加快,相關行動裝置對IC用量大增,加上車用市場回溫,這些動能推升14奈米以上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供不應求,正式進入「賣方市場」,產能至少一路缺到明年。
市調機構集邦科技調查,聯電去年第4季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約6.9%,排名第三,居台積電、三星之後。王石的談話,也讓聯電成為全球前三大晶圓代工廠中,第一家表態「晶圓代工成熟製程產能一路缺到明年」的業者。
王石在2017年6月出任聯電共同總經理,他就任三年半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他指出,14奈米以上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仍廣泛用在筆電、電腦周邊、汽車電子等應用,商機龐大,尤其以28奈米成長性最大。
他以研究單位提出的數據佐證指出,全球14奈米以上晶圓代工成熟製程需求,2020年至2025年複合年均成長率預估為6.6%,但相關產能目前都僅靠廠商生產線去瓶頸、優化良率等方式增加,估計每年僅成長1%,換算每年產能缺口高達5個百分點,明顯失衡,正式進入賣方市場。
他分析,新建14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產能須面臨機台取得花費高、建廠需要時間等問題,尤其隨著各廠商良率精進、折舊陸續攤提完畢,目前報價較問世初期修正至少五成,現在除非能以低於當年建廠成本五成的價格蓋新廠,或新產能量產初期報價比現在同業行情高一倍,才有利可圖。
他強調,目前缺產能「不是周期性的問題,可能是結構上的問題。」現階段蓋廠、買新設備不會比當年便宜,且新產能報價也不可能比同業行情高一倍,因此「蓋新廠是很不划算的選擇」,廠商多半興趣缺缺。
晶圓專工大廠聯電近年來持續專精成熟製程,走出一條新成功之路。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坦言,當初確實公司內部對此討論相當熱烈,不過自從極紫外光(EUV)技術被市場導入後,驗證了聯電當初的方向是正確的,至於14/12奈米製程技術已經全面到位,目前正靜待時機啟動後續量產。
聯電2017年宣布退出10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軍備競賽,將製程技術止步在14/12奈米製程,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且讓營運上繳出創下新高的成績單,獲利也不斷節節高升,驗證聯電當初的決定並沒有錯誤。
王石指出,聯電過去打下的基礎相當良好,當初決議轉型是看到後續的資本支出成本將大幅拉高,進入10奈米及更先進製程勢必要跨入EUV世代,對此公司內部經過一番討論,透過數據、資料藉此討論出未來方向,才決定出公司目前決定將最先進製程止步在14/12奈米。
王石說,聯電員工對公司熱情與理想很高,大家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半導體產業環境裡面,在EUV問世之前,員工及市場上對於這個路線轉換是否正確是打個問號的,但EUV出來後,就完全奠定了這個結果。
至於公司內部當初對於營運路線轉換是否有激烈討論,王石表示,在做路線大幅度轉換之時,一定都會有路線上的討論,且他認為所有聲音都必須要被聽到,並且與一級主管們常態性的會議討論路線轉換,不會是Top Down(從上到下,意即命令傳遞)的模式進行。
目前聯電最先進製程雖然已經達到14/12奈米,不過仍尚未進入量產階段。王石指出,14/12奈米是一定要做的,不過現階段產能布建還沒有開始,因為當前在非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領域市場中28奈米節點的需求成長幅度最大,且2021年市場需求成長可望上看雙位數成長,聯電希望在這個領域做的更好,才會朝向14/12奈米的方向走。
據了解,目前聯電透過提供先進且全面嵌入式高壓(eHV)製程的產品組合,在驅動IC中有了可觀的市占率,為第一個使用28奈米小尺寸顯示器驅動IC(SDDI)平台進行量產的晶圓廠。聯電指出,不久之後將會量產22奈米產品,證明聯電在面板驅動IC應用的領先地位。
另外,日前市場傳出聯電有意併購日本東芝8吋晶圓廠,王石表示,聯電對併購的態度是開放的,但現在半導體產能吃緊,有沒有併購的機會則要看機緣,尤其業界看好8吋晶圓代工市場前景,8吋晶圓廠產能很值錢,惜售的心態很明顯,現在來看近期要有併購案的機會沒那麼大。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能持續供不應求,晶圓專工大廠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半導體需求持續強勁,8吋廠及12吋廠成熟製程產能吃緊情況更為明顯,產能短缺幅度已超過產能增加幅度。這種供需不平衡將會導致半導體市場發生結構性轉變,需求成長幅度大於產能增加幅度的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恐延續到2023年。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但回頭看2020年,半導體市場卻因疫情帶動數位轉型加速而大幅成長,而強勁需求動能延續到2021年,半導體產能全面性供不應求。王石指出,由需求面來看,產能供不應求導因於去年到今年有三個巨大趨勢(megatrend)同時發生,第一是4G加速轉向5G,5G手機出貨強勁,且每支手機的矽含量與4G手機相較增加35%。
第二是疫情引爆在家工作風潮,改變了生活習慣,帶動筆電出貨大幅成長,這將會是長期趨勢,筆電強勁需求到現在仍然沒有減緩,樂觀派甚至看好今年筆電出貨量將上看3億台。第三是去年第四季車用電子觸底反轉,新車款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車用電子搭載率大幅提升,電動車趨勢持續發展,每輛車採用晶片數量大幅增加,導致現在車用晶片嚴重缺貨。
王石表示,包括5G手機、筆電、車用電子等需求延續不會只有2021年,還可能延續到2022年之後,要解決供不應求就是要增加產能。但由供給面來看,新建晶圓廠的前置時間拉長,設備交期已長達14~18個月,現在投資建廠到產能開出已經是2023年。
若由晶圓代工製程節點來看,7奈米或5奈米等先進製程需求暢旺,由ROI(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可以繼續投資建廠,但14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的投資效益充滿挑戰且難以回收。晶圓代工產業的製程節點推出後的平均價格,每年都會折價,經過10年後均價只剩一半,但建置產能的成本並沒有減少一半,而且部份8吋設備已不再生產,已無法做到大規模產能的投資。
王石指出,14奈米以上製程的需求量,2020~2025年的CAGR(年複合成長率)達6.6%,但年度總產能的CAGR卻只有1%。需求成長幅度大於產能增加幅度的結構性問題,成為半導體產能短缺的最大難解之題。
王石表示,若現在到2023年,半導體產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可解決產能不足問題,但要大規模投資的機率不高,所以產能短缺情況到2022~2023年都難以解決。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不再是景氣循環周期性的問題,而是結構上的問題,這需要產業界各方集合智慧來看如何面對解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