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7-11-23 09:36:44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觸控面板大廠洋華光電(3622)今年以來持續朝中大尺寸觸控顯示器及工控、醫療等非消費型應用發展,毛利率回升。儘管到第三季本業依然虧損、但較去年同期改善,加上業外認列租金收入及股利投資收益,繼第二季稅後轉盈、第三季保持小賺,累計前三季每股虧損降至0.11元。今年損益情況可能是近6年最佳。
展望2018年,洋華表示,公司將會持續朝中大尺寸及工控醫療等非消費型應用市場拓展,並從單純觸控面板供應商,向外延伸到包含軟體開發、設計等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預期明年將以此方向為主軸。至於既有消費型產品,針對現有客戶還是會盡力服務,但不會再擴張。
產能配置方面,洋華的觸控面板主要產線已於2016年全數轉到越南,從觸控薄膜Sensor到下游觸控面板模組完整製程,以10吋產品估算,越南廠規畫產能可達2KK/月以上,並且還有閒置土地出租。台灣觀音廠主要是打樣線,以及服務特定客戶的少量後段組裝產線。
公司表示,接下來並不打算進一步收編觀音廠,因為仍有部分訂單係從觀音廠出貨。不過,隨著產能集中到越南,洋華近幾年成本下降、毛利率逐步回升,今年前三季平均毛利率站上13%水準、年增約3個百分點,營業費用也改善。
目前公司主要產品除了薄膜式觸控面板、金屬網格Metal Mesh觸控面板,還包括機電事業產品、Type C連接線接頭等其他產品。其中觸控面板營收比重約8成,機電及其他產品比重合計約2成。
早期洋華的觸控面板的應用聚焦在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消費型電子產品為主,近來逐漸轉向中大尺寸如觸控監視器、工控、醫療顯示設備、POS系統、教育平板、家電產品等非消類型產品。預估到2017年底,工控利基等非消費型應用比重將佔觸控面板比重近50%,明年還會再提升。
針對中大尺寸高階產品,公司係與供應商共同開發極薄型金屬薄膜並加上捲對捲Roll to Roll黃光製程,使雙層金屬薄膜感應器厚度從175μm減至101μm、寬線距從30μm/30μm縮減至25μm/25μm,在中大尺寸方面已可生產65吋薄膜式觸控面板及Touch Monitor產品。
機電事業產品主要承接台電各年度之輸變電及改接購案訂單,提供包括交連PE電纜使用之各式接續匣、交連PE電纜使用之各式終端匣、交連PE電纜使用之各式被覆保護裝置等等。
洋華成立於2000年,公司原名為大河隆機電,與日本古河電工技術合作,生產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線電纜附屬配件,2007年與洋華光電合併、更名為洋華光電並開始切入薄膜式觸控面板。公司股價曾經在2009年5月突破500元、一度是台灣觸控面板股王。當時主力客戶包含三星、LG、HTC、夏普。後來觸控技術變革、產業結構改變,公司自2012年陷入虧損,並進行轉型調整。
MoneyDJ新聞 2017-09-25 09:44:05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觸控面板大廠洋華光電(3622)近年來積極調整產品業務,淡出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消費型產品、加強發展中大尺寸工控、醫療等等利基應用,並將生產線集中到越南、結束大陸工廠。繼今(2017)年第二季單季毛利率創下近6年多新高、單季每股盈餘0.11元、為近17季來首度稅後獲利。公司目標拚下半年單季本業能夠轉盈。
到2017年上半年為止,消費型產品營收比重仍達5~6成,工控利基應用產品比重約近4成,另有少量營收來自於早期電線電纜接頭等其他相關產品。隨著公司持續淡出消費型市場,預計年底前工控利基應用產品比重將上升到5成、消費型比重可能降到4成。
產能配置方面,洋華在大陸的工廠已經全部收編,目前僅在惠州保留辦公室、就近服務在地客戶。主要生產設備集中到越南河內廠,從觸控薄膜Sensor到下游觸控面板模組完整製程,以10吋產品估算,越南廠規劃產能可達2KK/月以上,產能稼動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台灣桃園觀音廠現以打樣及小量後段模組為主。
除了觸控面板事業持續調整,洋華早期原有的電線電纜相關產品事業則都保持穩定出貨及獲利。公司說明,例如電線電纜接頭,現在台灣已很少廠商在做,公司這部分都有小額獲利。另外,公司在1年多前又投入Type C連接線接頭的Paddle Card,2016年9月已通過USB IF協會認證,接下來將會進一步推廣這塊業務。
洋華成立於2000年,公司原名為大河隆機電,與日本古河電工技術合作,生產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線電纜附屬配件,2007年與洋華光電合併、公司名稱改為洋華光電,開始切入薄膜式觸控面板。公司股價在2009年5月突破500元,曾經是台灣觸控面板股王、亦曾為觸控產業龍頭。當時主力客戶包含三星、LG、HTC、夏普,合計占營收比重達8成。
後來受到觸控技術變革影響,玻璃式觸控技術、內嵌式觸控技術、整合型觸控技術相繼崛起,主力客戶之一三星又全力轉向AMOLED技術,公司自2012年陷入虧損,並進入漫長轉型調整期。
因應產業變局及成本考量,公司近幾年陸續將前段觸控感測及後段模組等全線產能集中遷移到越南河內廠,並且關閉大陸工廠、處分相關資產、改善成本結構並簡化組織架構。目前合機(1618)仍持有洋華8.3%股權,其關係企業嵩益實業持股約13.4%。
產品組合方面,原本過去產品組合曾以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應用為主,現在也大幅拉高醫療器材、工控設備、POS系統、教育電腦、家電產品等少量多樣特殊利基型應用市場專案業務,同時提升中大尺寸產品比重。主要交貨客戶為台灣及歐美廠商,例如工控模組製造商、系統整合廠商等等。
至於消費型產品包含手機、平板電腦等等,近兩年營收比重持續下降,目前客戶以中國大陸廠商較多、比重達7成,台灣、日本及其他地區客戶合計比重約3成。雖受到既有客戶供貨合約影響,目前消費型應用營收比重還過半,但公司發展方向不變,未來將會持續降低消費型產品業務比重。
洋華2017年第二季毛利率回升到16.9%、創下近6年多新高,單季營業損失降到200萬元、距離本業轉盈僅剩一步之遙,加上業外投資收入挹注,單季每股盈餘0.11元,為自2013年第二季以來近17季首度轉盈。預計下半年整體營收可能與上半年相近,公司認為毛利率還有改善空間,單季本業有機會挑戰轉盈。
MoneyDJ新聞 2016-03-24 09:23:30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觸控面板大廠洋華光電(3622)去年第四季因提列關廠費用及資產減損,造成單季又大虧。總計2015年每股大虧17.36元。從2013年以來近3個年度已經虧掉近4個資本額。公司表示,目前生產都已集中到越南河內廠,加上去年充分提列減損,預期今年毛利率應可翻正。但估計營業費用仍高,短期內轉盈仍有難度。
洋華曾經是台灣觸控面板龍頭,2009年、2010年在韓系客戶三星訂單挹注下,營運達到高峰,一度成為台灣觸控股王。隨後因三星訂單出走、主流觸控技術易主、大陸同業競爭增強、觸控面板產業結構性調整、供給過剩、產品價格大跌,營運漸走下坡,並自2012年陷入虧損,2013年、2014年每股虧損分別超過10元、11元。
儘管後來陸續有幾家觸控面板廠商退出市場,但整體供需失衡的狀態並沒改變,公司為了降低收款風險、採取較為保守的接單策略,加上整合型觸控技術(in cell、on cell)快速取代外掛式觸控技術,為了因應變局、公司結束台灣觀音廠與大陸工廠的生產,將產能悉數移往越南河內廠,使得2015年營收持續衰退、業外虧損大增、每股虧損超過17元。
展望2016年,洋華表示,目前台灣觀音廠只剩下少量打樣工作,大陸廠已經結束生產,僅維持業務、品保、客服同仁留在大陸、服務在地客戶。現階段所有生產都已經移往越南河內廠,以減少支出,隨著生產集中管理、加上去年充分提列減損,估計今年每月折舊費用可降到1500-1600萬元,平均每季折舊費用較去年減少1億元左右,預期毛利率應有機會翻正。不過,預估今年每季費用仍有2.5-3億元,在費用偏高下,外界推測,轉盈可能仍有難度。
產品技術方面,洋華今年將持續提升窄邊框設計與超薄機種的製程能力,以因應整合觸控面的衝擊。但今年大宗應用仍在於手機、比重估逾9成。至於新切入的工控和其他特殊應用,因為客戶認證與產品開發時間都較長較慢,去年比重只有1%,今年先拚5%。
洋華去年營收22.17億元、年減57%,毛損率13.9%,營業損失6.9億元,業外損失15.4億元,主要係因為提列關廠損失,稅後虧損26.34億元、每股虧損17.36元。總計2013年到2015年3個年度已經虧掉近4個資本額。
2015-10-14 04:33:13 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
觸控面板廠洋華(3622)表示,因應觸控面板產業競爭激烈,為提升競爭力及降低營運成本,擬將產能朝越南集中生產,在客戶認證後,洋華將逐步停止大陸惠州廠(友威光電)的生產製造,並開始處分相關資產。
洋華今年營運及接單均採取保守態度,產能規模也一直縮減,並集中在越南生產,陸續關閉大陸廠房。洋華台灣廠房營運規模也正逐步縮減,主要是受到大陸業者低價競爭,無法流血輸出,不得不持續縮小營運規模。
洋華9月營收1.47億元、月增32.43%、年減54.62%;第3季營收4.01億元、季減28.65%,續創單季新低。洋華上半年每股淨損3.72元,由於第3季營收持續下滑,法人預期單季仍難逃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