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穩坐台灣樂園霸主的六福村,遊客人次一度銳減至一年不足百萬人,他們如何在預算有限情況下,重新搶回樂園一哥寶座?
文/陳葦庭
夜幕低垂,屋子透著陰森的燈光,接著,詭異的樂聲響起,一個個面色慘白、眼窩和臉頰凹陷的「鬼」出現在眼前。兩旁還擠滿變裝的遊客,他們臉上滿是興奮與期待,等著參與這場盛大的萬聖節夜間遊行。
這是台灣前三大遊樂園——六福村主題樂園的萬聖節主題活動墓碑鎮。去年,光一個半月的萬聖節檔期就吸引25萬人次造訪,占該園全年遊客數的四分之一,以平均每張門票600元計算,可帶動逾1.5億元營收,比未舉辦墓碑鎮活動的2016年,業績成長5成。
若只計算遊樂園本業,來客數是九族文化村、劍湖山等同業的2至3倍,業者預估,今年有機會達到30萬人次。
曾靠蓋設施 穩居遊樂園王
「六福村是台灣近年將樂園與節慶結合最成功的案例!」前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高雄餐旅大學觀光學院教授劉喜臨如此評價。
事實上,每年的9、10月,是台灣遊樂園人流最少的時候,為什麼六福村能將傳統淡季變成旺季?
「總不能每年都問消費者要不要『再玩一次大怒神?』」六福村總監葉忠岳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語道破台灣遊樂園業的瓶頸,直言成功的行銷活動背後,是源自於缺乏大型設備投資和客源被瓜分的壓力。
時間回到1990年代,當時是台灣樂園業最風光的時候,六福村年入園人次一度衝破230萬大關,穩坐台灣民營遊樂園霸主。「當年遊客很多,兩年一個小設施、三年一個大設施,就這樣一直蓋一直蓋……。」回憶當年榮景,他指出每個設施造價從4、5千萬元到上億元不等,最貴的「蘇丹王大冒險」甚至高達8億元,「光是一個設施的資本支出,就足以蓋一個飯店了。」
但隨著台灣百貨、休閒農場等景點增加,再加上出國旅遊風氣崛起,客源漸漸分散,也讓台灣遊樂園業逐漸走下坡。最慘的2007、2008年,六福村年入園遊客甚至不到百萬人次。眼看獲利年年降低,六福村不得不停止大型投資。
只是,一個沒有新設施的樂園,該如何重新吸引消費者一再上門?
「當沒有那麼多錢,只能用小東西來刺激出遊意願。」他們思考的是,若能靠萬聖節創造話題,提升淡季造訪人次,就有機會讓每月人流穩定,同時維持市場熱度。
但,以往專靠硬體吸引遊客的六福村,要轉型靠軟實力吸客並不容易。葉忠岳坦言,一開始,公司內部並不看好。「萬一嚇到小朋友怎麼辦?員工認為化妝扮鬼很麻煩。」葉忠岳隨口說出的幾個問題,是當時團隊在會議上最常面對的質疑。
墓碑鎮「搞鬼」 展現軟實力
為此,他們決定先從園區內的付費餐廳——美國大西部牛排館試辦,讓消費者可以一面用餐,一面欣賞「猛鬼」演出,想不到第一年就有不錯成效,用餐的客人比過去增加一倍。
真正打響六福村萬聖節知名度的關鍵,是2017年起,該樂園正式以美國亞利桑那州「墓碑鎮」(Tombstone)為背景,擴大辦理萬聖節活動。
原來,六福村建造之初,就是找上打造美國迪士尼的Battaglia Associate Inc.設計公司,因此園區內融入許多美式元素。團隊認為,若能復刻這個19世紀的傳奇鬧鬼小鎮,就能做出差異化。
為此,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考察電影中活屍姿態、樣貌,並動員超過50名演員扮裝遊行、表演,呈現出恐怖陰森感。甚至,為了讓客人能融入情境,餐廳、設施的員工也得粉墨登場,「臉上的妝得掛整天,一開始天氣熱很多同仁都受不了。」葉忠岳回憶。
轉機,是2019年10月,六福村單月就湧入14萬人次,「遊客變裝入園,熱鬧氣氛也感染員工,現在大家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萬聖節。」葉忠岳直言,遊樂園賣的就是場域和氛圍,當員工、遊客能沉浸在當下情境中,就能成功做出口碑。
根據業者統計,每年萬聖節檔期,至少有5成是年年參加的回頭客,又以親子和18到30歲的年輕人為主要客群。
活動的成功,也為該公司帶來不同機會。像是美食-KY旗下八十五度C去年底就因為看上其萬聖節活動規模和消費者影響力,主動找上門,雙方在今年推出萬聖節聯名主題蛋糕。根據八十五度C統計,業績比去年同期成長7.7%。
靠著萬聖節活動,重新贏回台灣遊樂園聲量的六福村也並非完全沒有挑戰。
去年,受疫情影響,六福村獲利由盈轉虧。劉喜臨也點出,近年台灣遊樂園相繼投入多角化經營,發展出生態學習、Outlet商場等特色,如何在疫情之後吸引國外觀光客,並發展更多元的主題活動,都是該團隊未來得面臨的考驗。…(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49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