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金員工私下對於蔡萬才驟逝的消息感到很「震驚、突然」,因為上周在富邦產險大樓看到總裁,蔡萬才看起來身體很健朗,且6月也與高階主管進行「總裁面對面」對談,都沒有感覺到任何異樣。
員工說,近期都有看到總裁,覺得總裁對員工很親切,也很英明、睿智的人,對風險控管也很重視。(林巧雁/台北報導)
富邦金控今天下午發布新聞稿指出,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於今日午間安詳辭世,享壽86歲。據了解,蔡萬才上星期日才從國外旅遊回來,並且在周間還和蔡明忠、蔡明興接受媒體拍照,健康狀況看似良好,因此傳出訊息,讓員工相當意外、震驚。
2009年時,富比士宣布蔡萬才家族以33億美元,成為台灣首富。2012年再度以65億美元身家,拿下台灣首富寶座。(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
||||||
富邦金控在自家官網上,揭櫫四大核心價值─「誠信、親切、專業、創新」,這四大理念就是蔡萬才所欽點。富邦集團在1998年本土金融風暴時重摔,但在老帥親掌兵符之下,富邦集團不僅谷底翻揚,之後透過併購,不斷茁壯,富邦金蟬聯多年金控獲利王,集團總市值推上高峰,更是兩岸三地市場發展最快的金融集團之一。 父子鐵三角 齊心打拚 即使蔡萬才早已交棒兩個兒子,他還是經常關切富邦集團主管、員工,時時提點要注意風險控管,多讀論語、孟子,修養身心,注重集團企業社會責任與形象,他參加每年謝年會的身影,將深刻在富邦集團員工心中。
蔡萬才生於民國18年8月5日,原名蔡萬財,後改名蔡萬才,因「才」字兼具有「財」與「才」之意,字岳峰。他在1961年(民國50年)創設國泰產險(富邦產險前身),從一家產險公司逐漸將版圖擴大至具有產險、壽險、銀行、證券、投信的富邦金控;集團旗下還有富邦建設、台灣大哥大,以及富邦慈善基金會等。 在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中,蔡萬才是少數的高材生。台大法律系畢業的他,自律甚嚴,即使日常生活的服裝、出國旅遊行李都自己打理;對於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與副董事長蔡明興的教育,他也是出了名的嚴父。事業完全交棒給二子後,還是經常提供建言,萬一事業衝得過快,他隨時會變身集團「風控長」,讓富邦集團發展腳步更穩健。 過去十幾年來,蔡萬才與兩個兒子蔡明忠、蔡明興形成富邦「鐵三角」,金融圈人士回憶,1998年發生本土金融風暴時,富邦集團連踩國揚、新巨群、國產車等地雷,幾乎虧損近百億元,初起步的王國搖搖欲墜,在蔡萬才親自坐鎮指揮下,順利化解富邦成立以來最大危機。 不玩高槓桿 務實經營 2000年時,美國花旗集團想大舉布局台灣市場,看上富邦集團,蔡明忠與蔡明興一度動心想出售。不過,蔡萬才堅持花旗只能入股與策略聯盟,這個決定讓富邦集團吸收跨國金融機構的養分,取得脫胎換骨的契機。
不少企業主以高財務槓桿成就公司高度成長,但經營企業務實的蔡萬才,堅持旗下事業都不玩高槓桿遊戲,不管富邦金或台灣大哥大的董監事幾乎都未將持股質押,就是明顯的例子。 說起蔡萬才創建富邦集團的開端,要從1979年當時的國泰集團分家開始,當時蔡萬才從富邦產險起家,憑著精準眼光,在1989年股市大多頭,將手上國壽股票全部賣掉。根據富邦50周年專刊中蔡萬才本人說法,那次賣股讓蔡萬才賺到200億元現金,成為後來的創業基金。 這幾年富邦集團不斷透過併購行動,擴大集團版圖。2002年時,併購台北銀行,經過兩年整合,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在2005年正式合併,更名「台北富邦銀行」,成為國內民營銀行與公股銀行合併首例,讓富邦集團的銀行事業市占率大幅提升。
2004年時,富邦金控公開收購香港的港基銀行75%股權,總金額逾港幣40億元,更名「富邦銀行(香港)」,後來再藉此參股廈門銀行,成為首家進軍大陸市場的台資銀行,讓其他同業欣羨不已。2012年富邦金登陸更跨出大步,吃下大陸第一家台資銀行華一銀行八成股權,讓富邦在大陸市場的銀行布局,大幅領先同業。 壽險版圖也在2008年趁著金融海嘯之際,以6億美元併購ING安泰人壽,讓富邦人壽總保費收入及初年度保費收入的市占率名列市場第二,初年度保費收入更經常與國泰人壽互爭第一。 |
|
||
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是富邦集團的經營舵手,即使富邦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型企業,蔡萬才一刻也不曾放鬆。他曾在二○一一年富邦集團五十周年慶時有感而發,富邦集團創業初始,他曾每天「校長兼工友」工作十一個小時,但他一點都不怕辛苦,只怕沒有工作,一步一腳印造就了富邦王國。 蔡萬才老家在苗栗竹南,大哥蔡萬生早逝,他跟著兩個哥哥蔡萬春和蔡萬霖北上闖天下。蔡家先在台北市西門商場經營雜貨起家,接著跨足旅行社和金融業。 分家時 他的版圖最小 蔡萬才自台大法律系畢業後,一九五七年與兩名兄長共創國泰集團,十信事件後,國泰集團分家。當時蔡萬才分到的事業版圖最小,經由換股,成為國泰產物(富邦產險前身)最大股東,以富邦產險為基礎,開創富邦事業版圖。 賣國壽 賺到創業基金 憑著精準眼光,在一九八九年股市大多頭,國泰人壽股價衝上每股一千五、 一千八百元的天價時,他將手上一千六百多萬股的國壽股票全部賣掉,賺到二百億元現金,成為「創業基金」。 政府開放新銀行申設時,他籌設富邦銀行,後又陸續成立壽險、證券、投信、投顧、期貨、創投等;二○○一年時,國內開放成立金控公司,富邦集團也將旗下各金融服務整合成立富邦金控。 富邦金控在十餘年間,金控總資產從成立的四千五百餘億元,至今日已逾五兆元,成長逾十倍,是國內第二大民營金控。 兩年前 曾居台灣首富 蔡萬才家族在二○一二年時,在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以六十五億美元高居台灣首富。今年,蔡萬才家族資產成長至七十六億美元(相當新台幣二千二百八十億元),排行台灣第二大富豪。 集團草創初期,蔡萬才校長兼撞鐘,凡事自己來,他律己甚嚴,對部屬要求也很高。富邦集團老員工說,總裁待人謙和有禮,但事事要求高標準,總是把重視服務品質和企業形象掛在嘴邊,「客戶會信賴你,錢才會進來,金融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形象,企業形象不好,你就事倍功半」。 富邦集團近年靠併購、參股,積極變身為兩岸三地的華人代表性企業,有人認為富邦成功的關鍵,就是併購。但對蔡萬才來說,團隊合作更重要,有些家族資產規模一擴大就鬧分家,但在富邦,上陣還靠父子兵──老爸在後方掌舵、兒子在前線打拚。 居幕後 強調機會教育 蔡萬才近年已退居幕後,金融及電信事業,分頭交給兩名兒子、富邦金大董蔡明忠及二董蔡明興接班負責。蔡萬才曾經提及培養兩兄弟接班,除言教、身教之外,「機會教育」更重要。 富邦在亞洲金融風暴時,也曾經踩過地雷,蔡萬才曾說,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誤踩地雷時,就當做是花錢學教訓。 全球金融海嘯後,金融市場更為詭譎多變,蔡萬才更重視風險管理,當起富邦集團的「風控大師」。他曾以一句俗話比喻,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在很順利的時候,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風險,重視風險管理「天天都不能放鬆」,被他奉為經營企業的不二法則。 即使經營企業超過半世紀,高齡八十六歲的蔡萬才只要在台灣,幾乎每天都進辦公室上班,「總裁辦公室」天天開張,關注市場發展,掌握富邦大小事。 蔡萬才曾自豪,這一生就是選對了行業,因為台灣最適合發展觀光、金融及醫療生技產業,富邦正是以金融業起家、繼而跨足電信、百貨事業體。蔡萬才也曾許下,富邦跨過五十、「挑戰一百」的目標,希望能繼續開創下一個五十年,期許下一代穩健經營,回饋社會對富邦的期待。 |
|
||
富邦集團不斷創造事業高峰,創辦人蔡萬才務實穩健的經營信念功不可沒。蔡萬才認為,「做生意寧可少賺,不能賠錢」,因為經營事業,若賠錢就像「獅子受傷」,帶傷不但跑不快,還得停下來療傷,得加倍努力才能挽回原來的表現,甚至有時努力也未必能挽回。 蔡萬才經營事業數十年來,一直都奉行這個理念。他曾說,凡在他手中經營的事業,即使遇到經濟不景氣,只有賺得少,但不會虧錢。 蔡萬才還有一句名言,就是「要做好風險管理,入山要看山勢」。每當他接下一個案子,就會了解風險在哪裡,若克服風險有困難,就不要做,要避免虧錢。 蔡萬才創立富邦集團,曾在富邦成立50周年紀念專刊中表示:「50年前,我何其幸運,開創第一家本土產險公司,命運給了我很好的機會,讓我能帶著明忠、明興,跟隨著金融自由化的腳步,順利申設一家家金融機構,成就今天的富邦金控。」 他曾回憶,國泰產險(富邦產險前身)剛成立時員工只有10位,自己是「校長兼工友」、「校長兼撞鐘」,一切都是自己來,成立當時蓽路藍縷,一步一腳印辛苦經營,才發展成今天的富邦集團。 1979年蔡家兄弟分家時,蔡萬才分到的主要事業是國泰產險。他曾透露,「我持有的國壽股票不多,主要持股是國泰產險。大哥萬春的子女和二哥萬霖主要分到國壽股票,後來萬霖買下萬春子女手中的國壽持股,成為國壽最大股東。」 「萬春的子女要求我將國泰信託(後被三陽集團黃世惠併購,改名為慶豐銀行,後因經營不善被監管、被併)的股票出售給他們,但非以現金購股,而是以國泰產險股票換,因此我成為國泰產險最大股東,也從產險開始拓展事業版圖。」 談到「富邦」的命名起源,蔡萬才曾指出,「這是我親自命名。當時我立志未來將朝金融服務業發展,因此在思考公司名稱時,特別注意格局要大,要有意義,不動私利。最後決定命名為富邦。富邦就是富國安邦,是國家富,不是我富,且發音國語跟台語都是同音。」 不過,因時空因素,富邦集團第一個冠上「富邦」名號的公司不是金融事業體,而是1978年(民國67年)成立的富邦建設。 之後,蔡萬才善用出售國泰人壽持股的獲利,配合政策推動金融自由化,抓住機會相繼設立各金融事業,全都冠上富邦之名,包括富邦銀行、富邦證券、富邦投信、富邦人壽、富邦期貨、富邦票券等。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