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彬、唐鎮宇╱台北報導】今年許多指標書店關門,包括台北101大樓PAGE ONE年中撤櫃,經營近三十年的金石堂忠孝店上月結束營業,小型書店更頻傳歇業。財政部資料顯示,全台書店近十年消失約一千家,減少幅度高達近三分之一;業者指店租高、利潤薄,是大小書店共同困境;學者分析國內閱讀風氣日益下滑,導致書店經營困難。國內曾有新學友、金石堂、誠品三大連鎖書店體系,全盛時期各五十到上百家分店,新學友二○○一年遭納莉颱風重創後苦撐,二○一一年全面結束營業;金石堂十年來從一百一十家分店萎縮到約五十家,指標忠孝店上月收店;誠品雖維持四十多家,但許多愛書人詬病其商場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像書店。 


國內三大連鎖書店現況

利潤只剩以往3成

《蘋果》調閱財政部營利事業登記資料,經營圖書雜誌零售業的書店十年前三千兩百多家,今年七月僅剩兩千兩百多家,減少約一千家、減少幅度近三分之一。台北市知名「書街」重慶南路全盛時期約三百家書店,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重慶南路現僅十六家書店,店租飆漲、連鎖書店興起、電子商務盛行,傳統書店越來越難經營。
有業者透露重慶南路一樓店面月租約三十萬到五十萬元,賣書一本只賺幾十元。重慶南路天瓏資訊圖書老闆彭武崇說,最大成本是店租,現利潤只剩以往三成,「大家都在苦撐。」金石堂坦言,確實因房租無法打平,才決定忠孝店歇業。PAGE ONE是新加坡商連鎖書店,未對外說明撤櫃原因。 


網購種類齊折扣多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分析,學生為升學考試,課外閱讀越來越少,成人太忙也使閱讀頻率下降,導致書店經營困難。上班族許先生直言,網路購書折扣多、書種又齊全,近年漸漸減少逛書店頻率。
作家侯文詠認為閱讀量下降,並非民眾不讀書,而是滑手機、上網佔掉時間。紅桌文化總編輯劉粹倫也觀察,以往有些捷運乘客會看書,現都滑手機,填充時間選擇變多;電子書則尚不成氣候,她與侯不認為已排擠紙本書。
為求生存,連鎖書店力拼轉型。金石堂董事長周傳芳的妹妹周品慧創立「瑪德蓮書店咖啡」,已有四家金石堂附設咖啡,盼此舉吸引客人上門「享受文化氛圍」;並定位金石堂為社區型書店,今年在台北、新北、台中、高雄開新分店。誠品強調一直朝複合式經營,現有些分店發展為百貨,但都設有書店。 


近10年國內書店家數變化

政策補助組輔導團

文化部回應,圖書出版大環境雖日益不利,仍會努力推動實體書店發展,盼提振閱讀風氣,包括補助書店提升經營能力,籌組專業輔導團協助解決營運問題。 



趙詠玄 21歲 學生

【民眾看法】網路買較便宜

我會在誠品、金石堂看書,但在博客來網站買書,因較便宜;現在書店越來越少,偶爾會買書支持一下。 



楊薇蓉 20歲 學生

有賣特殊書畫

我常逛二手書店或誠品,但因我讀書畫藝術學系,常要到北市重慶南路書店,才能找到特殊書畫資料。


異業入侵
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從日治時代開始發展,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書店從中國遷台,也選在此地復業。在地老店家回憶,重南書街全盛時有逾三百家書店,但近三十年兩度遭異業「入侵」,一九九○年代電玩業進攻,近十年則有大量旅社、咖啡店、餐廳進駐,連老牌的商務印書館在今年中也變身商旅。近日書街業者串聯辦活動,盼能二度振興書街榮耀。異業入侵
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從日治時代開始發展,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書店從中國遷台,也選在此地復業。在地老店家回憶,重南書街全盛時有逾三百家書店,但近三十年兩度遭異業「入侵」,一九九○年代電玩業進攻,近十年則有大量旅社、咖啡店、餐廳進駐,連老牌的商務印書館在今年中也變身商旅。近日書街業者串聯辦活動,盼能二度振興書街榮耀。

小店困境
書店困境不只在都會區,台灣最南端、屏東縣恆春鎮第一家書店「春成書店」,老闆吳威德開店十六年已苦撐不下去,屢次有歇業念頭。他受訪表示,房子是自己的、他不領薪水,還是虧錢,最多靠文具、禮品收入打平,應會先經營到明年春節後再看看。他感嘆:「這個行業在這個地區,以商業角度來看,或許不應該存在。」


財團壟斷通路

五十七歲吳威德為陪伴老母親,放棄在台北電腦公司工作返回恆春,十六年前抱著「恆春古城不能沒有書局」的使命感,在恆春開了當地第一家書店,被許多遊客稱為是當地「小誠品」。他說,在偏遠地區經營書店比都市困難,供應商多半在高雄、台南甚至台北,把書寄到恆春常要求書店分攤運費,讓他們毛利比都市更低。 
吳威德表示,早年進一百本書可賣四十、五十本,現只能賣十本,加上財團壟斷通路,能銷售的雜誌種類只剩以前的四分之一。他認為以後可能只有大都市存在連鎖書店,出版社透過大賣場、網路書店賣書;也希望政府補助各地圖書館時,能指定圖書館向在地書店購書,或透過勞動政策補助書店聘用員工。 
◎記者蔡永彬

賣文具挽不回顧客 台北東區老店金石堂將熄燈

2015-08-22 02:57:43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金石堂忠孝店廿五日將拉下鐵門,結束近卅年的營業。金石堂總經理楊宏榮表示,為了打平租金,該店縮小坪數、轉型為文具店,反讓業績惡化,證明「書店必須以書為主軸」。金石堂將在東區另覓新點,希望打造兩百坪、以書為主軸的理想書店。

金石堂忠孝店一九八五年開幕,是金石堂第四家分店。全盛時期擁有三層樓、三百坪的書店面積。忠孝店鄰近國父紀念館與延吉街,初創時是時髦東區少見的書店。在一九九○年代的出版黃金年代,該店經常舉辦新書發表會、作家簽名會,打造燦爛的文化風景。

忠孝店在東區黃金地段,十年來面臨實體書店業績衰退,房租卻不斷飆漲的窘境。

楊宏榮表示,為了打平房租,這十年忠孝店面積縮水至七十坪,還分出一半空間經營文具,「轉型」為文具專賣店,卻難挽頹勢。

「實在不像書店」,楊宏榮表示,忠孝店面積太小,藏書有限,也無法辦講座、簽名會,難以吸引愛書人前往。就算轉型為文具店也無法吸引顧客,業績反而更差。忠孝店近三年出現赤字,金石堂經營團隊評估後決定「放手」。

金石堂仍視台北東區為「一級戰區」。楊宏榮表示,最近正在東區尋覓適合地點展店,坪數希望能達到理想的兩百坪。書店還是要具有一定的規模,包括坪數與書種,才能吸引愛書人前往。

忠孝店的例子讓楊宏榮警覺,面對實體書市衰微,書店雖必須往「複合型書店」邁進,仍必須把握「書才是書店靈魂」的原則經營。文創商品及文具只能是書的「衍生商品」,「文創」一旦喧賓奪主,反倒嚇跑書店讀者。

因應書市變化,金石堂不斷調整書店型態,今年總計收了六家舊店、但也開了五家新店,分店數多年來維持五十家左右。

金石堂董事長周傳芳表示,九月開幕的板橋分店逾兩百坪,旅居法國逾卅年的金石堂總裁周正剛胞妹周品慧參與規畫、設計,將法式文化沙龍的氛圍導入書店,屆時將讓讀者看到一個充滿法國味的金石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