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資金「淹脖子」。金管會14日公布,到今年2月底已掛牌48檔債券ETF規模共5,121億元,其中壽險業投資有46檔,占基金規模的97.9%,且從去年2月底到今年2月債券ETF規模新增4,358億元,等於全是壽險資金撐起該市場。
保險局發現,有多檔基金幾乎只有一個投資人,即一家壽險公司吃下逾9成的基金部位,如南山人壽投資復華投信的六檔、群益投信一檔債券ETF基金;台灣人壽投資復華的中國信用債及新光人壽投資新光投信的二檔基金等,都是投資部位逾基金規模的9成以上,還有部分壽險公司是投資逾8成,這些基金有「量身訂作」的嫌疑,外界也批評壽險公司用此方式規避國外投資限額,且可操控基金配息方式,調節損益。
由於立法院也開始關心此議題,擔心無流動性,保險局開始調查壽險公司投資債券ETF的情況,目前有幾項腹案,即在計算資本適足率(RBC)時,要求新台幣計價的債券ETF增加匯率風險係數6.61%,或調整目前債券ETF的係數,目前為8.1%,再者是增加淨值控管指標等。
但站在市場發展面的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則表示,基金流動性就是變現容易度,目前有兩種方式,一是在ETF交易市場賣掉,一是直接向投信贖回,債券ETF是追蹤指數,也就是一籃子債券,投資人若要贖回時,投信就會將此一籃子債券賣掉,「絕對有足夠的流動性」。
針對投資人過度集中的問題,蔡麗玲表示,債券ETF募集成立初期,原始投資人會比較少,難免會有集中現象,但隨著投資時間愈長,基金規模成長、參與者增加,集中度就會降下來。
(工商時報)
債券ETF取代國際板債券成為2018年金融商品最大亮點,法系銀行估計規模擴大9.8倍,今年初迄今再成長四成,台灣已成為亞洲最大債券ETF市場,成長之快讓外商銀行相當意外。
外商銀行視台灣債券ETF市場為國際的「後起之秀」,法國外貿銀行研究團隊分析,其中有三大特點:一是台灣債券ETF的企業債券占比高達44%,不像其它市場主要專注金融及政府債券;二為台灣債券ETF對海外資產的資產配置,尤其是美國資產,遠高於其他同類市場;三是信評選擇上,台灣債券ETF投資債券的信評範圍分布更廣。
台灣境內債券投資回報率較低,投資者向來偏好投資外幣債券,法外貿銀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台灣債券ETF市場,發現此次快速成長的原因已脫離該情境,主因就在壽險業者大舉進入市場,卻也同時扭轉投資者對於ETF的負面觀感。
法國外貿銀行研究團隊指出,就因這些產品是由壽險公司相關的投信部門發行。壽險可利用債券ETF複製海外投資偏好的產品,並部分移轉外匯風險,提供國外投資限額以外的喘息空間。
外銀分析台灣的債券ETF以海外資產配置較多,公司債券比例較高,債券評級分布也多樣。此外,雖然債券型ETF的表現也受到資產表現及匯率影響,就回報率來看,台灣1年期債券型ETF的資產回報率達到了8.7%,超過澳洲的4%,韓國的2.3%和香港的1.5%。
相較於國際主要資產市場的香港、韓國、澳洲等,台灣債券ETF市場規模在2019年3月達到170億美元,等同於港、韓、澳及其它市場的總規模,外銀回頭檢查2016年的數據,當時台灣根本排不進主力市場,2017年開始出現改變,2018年就出現大躍升且於年中就突破100億美元,今年迄今就超過國際主要市場的總合規模。
(工商時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