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9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今年成為市場顯學,各家投信及證交所莫不卯勁強推ETF,投信尤其偏好槓桿型、反向型ETF,目前34檔ETF就有8檔為槓桿型、反向型ETF,成交值更是佔了ETF全部成交值的7、8成以上,證交所今年並開放ETF可以當沖,不過美國聯準會卻對槓桿型ETF發出警告,認為槓桿型ETF將使市場震盪更為劇烈。
所謂的ETF,大家初步印象就是投資一籃子股票,不用去研究各股財報,屬於被動式投資,是避險的工具,然而,槓桿型、反向型ETF也是如此嗎?
反向ETF不適合長期投資
今年8月金融時報一篇報導指出,美國聯準會經濟學家Tugkan Tuzun表示,為回應市場的劇烈波動,槓桿型ETF為追蹤與指數之倍數連動,其交易活動可能因此讓市場震盪更為劇烈,迫使槓桿型ETF需要再次進行交易,以達追蹤指數倍數效益之目的,這也可能觸發串聯式的反應。
美國監管機構多次表示,槓桿和放空ETF不適合長期投資者,而由美國聯準會所做的這些分析,更彰顯了槓桿型ETF風險尚未完全地被了解。
今年10月,金管會才委託證交所主辦投資台股ETF說明會,對象是財團法人,希望他們把閒置的資金拿來投資台股ETF。不過當時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講得很清楚,ETF有些波動大、有些會虧損、有些流動性差,不建議這些財團法人投資相關的ETF,仍以台灣50ETF為優先考量。
台灣ETF成投機工具
今年5、6月,中國A股大漲,國內A股槓桿型、反向型ETF大受歡迎,一個月周轉率超過400%,也就是一張ETF換手超過4次,屬於高投機工具,但證交所卻找來2009年的資料,說美國上市的一般型態ETF,在2009年周轉率即已達2200%,槓桿/反向型ETF則高達16400%,還解釋槓桿型ETF不適合長期持有,因此換手率高乃是必然的現象。
除了A股ETF外,今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投信將申請發行國外的ETF在台灣掛牌,但從已經掛牌的A股及日股ETF來看,多數投信都選擇發行槓桿/反向型ETF,顯然要不要讓投資人長期投資已經不是投信的優先考量,能不能賺到手續費才是投信最關心的事。
2015-11-09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今年5、6月中國股市最熱的時候,台股ETF占大盤的成交比重一度突破10%,主管機關沾沾自喜,因為海外ETF越多,一方面可以把國內投資人匯往海外投資的資金留在國內,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台股成交量,不過,千算萬算殊不知,這些資金純粹只是短炒槓桿/反向ETF,把ETF當成投機工具,不知主管機關對這樣的結果,何喜之有?
投資人買賣A股槓桿型、反向型ETF到底有沒有賺錢,大概只有自己知道,不過證交所在8月中時低調做了一個統計,6、7月國內投資人因購買ETF商品而違約的金額占當月總違約金額的17.55%及15.25%,相較於1至5月間ETF違約比重高出3至4倍。
其中6月及7月份ETF違約又以槓桿型ETF當沖為大宗,光是6月份槓桿型ETF的違約金額即占當月ETF違約金額的94.14%,而連結標的均為上證180指數及滬深300指數。
回過頭來比較違約交割的情況,2013年違約交割總共為335人,違約金額6.06億元,2014年違約人數為504人,違約金額為11.2億元,而今年到8月為止,違約人數已達368人,違約金額為14.6億元,已超過前2年,尤其是7、8月中國股災、台股也受影響,光這兩個月違約金額就達7.8億元,單月違約金額都是近年新高,A股ETF當然是導致違約金額創新高的主因之一。
還好證交所不是所有人都被ETF成交量創新高沖昏頭,統計這項ETF違約金額的券商輔導部就表示,與A股連結的槓桿及反向型ETF近期成為市場最活絡的商品之一,但槓桿型ETF價格波動大,當投資人躍躍欲試的同時,也須留意潛在的相關風險,尤其投資人以「當沖方式」從事具槓桿特性商品時,須特別留意其市價波動風險及自身資金調度能力,避免發生違約,影響個人信用紀錄。
留言列表